为什么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 传统文化 |

【www.kvc13.com--传统文化】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如何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规划和指导。

《纲要》不仅就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问题给予说明和强调,并且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具体指示了落实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其中一些创新性、改革性的做法,使得此番教育改革呈现出一些令人期待的亮点。

首先,《纲要》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落脚点。

《纲要》第一条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未来中国将在世界舞台上站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取决于当下学生们的成长轨迹,只有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青少年学生才会形成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教育改革新方向,就是给“中国梦”这个宏大的目标找到一个脚踏实地的出发点、一条尝试的道路。

其次,《纲要》还有助于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纲要》第七条强调:“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另外,在对具体推进措施和课程安排的叙述中,提出“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道德水平及人格的培养过程中,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积极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以仁爱相处的哲学,包含着对个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道德与行为要求,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和谐社会价值体系,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积极意义。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道德和人格培养紧密结合,引导青少年学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将时代精神、现代气息融入其中,形成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的价值观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再次,《纲要》还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方式的丰富多元。

从临摹名家书法、诗文经典理解体会等课堂教学方法中,可以看到国家对于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并掌握传统文化的希望;从努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水平和发挥家庭的作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中,可以看到国家倡导将学校、家庭、社会这些不同的社会化场所整合起来,共同完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进行评估和督导等举措,也体现了国家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决心和力度。

此外,国家还充分调动各方资源,鼓励民间艺人等参与教学,利用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配合以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利用研究机构科研力量,全面落实和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与实施。

本文来源:http://www.kvc13.com/lishiwenhua/84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