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十面埋伏的由来和故事

| 百科知识 |

【www.kvc13.com--百科知识】

解释: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

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出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

果然,使者纷纷回报,诸侯即将发兵。

不久,各路诸侯出兵,攻击项羽军队,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

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

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了起来。

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

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

垓下战场,杀声震天。

两军拚搏,你死我活。

著名的垓下之战就这样展开了。

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一天夜里,刘邦要汉军四面唱起楚歌。

楚军听了,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

项羽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军帐里喝酒。

他—面喝酒、一边激昂慷慨地唱起歌来,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据说他的爱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拔剑自刎而死。

项羽见大势已去,带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南逃。

第二天天亮,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连赶。

项羽渡过淮河,继续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到阴陵(在今安徽定远县四北),迷了路,陷进湖沼地带,被汉军追及。

项羽领兵且战且退,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

河边正停靠着一条小船。

乌江亭长请他上船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接着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此项王也。

”项羽便说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说完就自刎而死了。

有的学者认为,“十面埋伏”发生在徐州的九里山。

因为《水浒传》中分明写着:“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所以时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认为城北“九里山”为汉兵“十面埋伏”的战场。

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经有“磨旗石”,传说是刘邦的大将樊哙插旗、指挥军队的地方。

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传说是汉王屯兵的地方。

而徐州的城东,有一座子房山,相传,是以刘邦的大臣张良的名字命名,张良在这儿深夜吹箫,瓦解了楚军斗志。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描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从这里来的故事还有:江东父老,四面楚歌,乌江自刎,霸王别姬。

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

霸王别姬:故事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

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

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

本文来源:http://www.kvc13.com/lishiwenhua/139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