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乐乎

| 百科知识 |

【www.kvc13.com--百科知识】

一、不亦乐乎的意思

bù yì lè hū (出自咬文嚼字) 【解释】亦:也。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也是很愉快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例句】生活在城里的年轻夫妇真是不容易,紧张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一大堆繁杂的家务又会使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30日公布了2008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欢迎全球来宾。然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将lè误读成了yuè。2008年,这是国人在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

释义

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 亦:也。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示例

年终岁尾,正是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

典故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不亦乐乎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

1、指喜悦、快乐。

2、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学而》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扩展资料

关于乐的读音: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孔夫子的名言对于国人来说几乎算是个无人不晓的“常识”了,初中语文课本中甚至拿“说”通“悦”做过考点,我想每个人念书时为了应付考试肯定都背过这个点。

而日常生活中后半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却常常被单独拎出来使用,以至于受前半句的影响,很多人不假思索的把后半句中的“乐”误以为是“说”,然后拍拍胸脯:这个我知道,肯定是读“yuè”嘛,中学都学过的,通假字通“悦”的嘛。其实不然。

“说”与“悦”确是古今字关系无误,《说文解字》中只有“说”字没有“悦”字。后世的“悦”在先秦古籍中都写作“说”。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论语·学而

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是的.出自《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本文来源:http://www.kvc13.com/lishiwenhua/41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