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历史

| 五代十国历史 |

【www.kvc13.com--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十国历史

一、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十国,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有时也称为“五代”,一般认为是公元907年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中国为止. 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五代十国一共73年.。

二、五代十国的历史资料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混乱,政权林立。朝代更替不迭,不过,五代十国上承唐末乱世,下顺宋代承平,后周时期,农业发展良好,人口增加。而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唐经济发达,文学繁盛,唐后主李煜的诗词天赋极高,君臣皆善于吟诗作画,文学达到一个高峰。

三、五代十国的历史简介

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后周九年,都不足十年。

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

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

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却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

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

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他们互相勾结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

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一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

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 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

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

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

965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

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

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978年降北宋。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

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

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

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

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

905年,刘隐为唐静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

四、【谁有五代十国和南北朝的历史年表

五代(907-960,计54年) 后梁(907-923,计17年) 公元年号皇帝备注—— 907开平太祖(朱全忠,852-912) 911干化 913末帝(朱友贞,-923) 915贞明 921龙德 923后梁(907-923)亡 后唐(923-936,计13年) 公元年号皇帝备注—— 923同光庄宗(李存勖,-926) 925明宗(李嗣源,-933) 926天成 930长兴 933闵帝(李从厚,-934) 934应顺 934清泰废帝(李从珂,-936) 936后唐(923-936)亡 后晋(936-946,计11年) 公元年号皇帝备注—— 936天福高祖(石敬瑭,892-942) 942出帝(石重贵) 944开运 946后晋(936-946)亡 后汉(947-950,计4年) 公元年号皇帝备注—— 947天福高祖(刘知远,-948) 948乾佑隐帝(刘承佑,-950) 950后汉(947-950)亡 后周(951-960,计10年) 公元年号皇帝备注—— 951广顺太祖(郭威,-954) 954显德世宗(柴荣,-959) 954出废佛令 959恭帝(柴宗训) 960后周(951-960)亡,五代(907-960)结束 十国(902-979,计78年) 902吴立(902-937) 904甲子年 907王建(847-918)立前蜀(907-925) 907吴越立(907-978) 907楚立(907-951) 907南汉立(907-971) 909闽立(909-945) 924南平(荆南)立(924-960) 925前蜀亡 934孟知祥立后蜀(934-965) 937李璟立南唐(937-975),都金陵 937吴亡 945闽亡 951北汉立(951-979) 951楚亡 958后周行均田法 960南平(荆南)亡 961南唐(937-975)|后主(李煜,937-978)即位 964甲子年 965后蜀亡 971南汉亡 975南唐亡 978吴越王钱俶降宋,吴越亡 979北汉亡 979十国(902-979)结束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六) 420 少帝(~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文帝(~义隆) 元嘉(30) 甲子(八) 424 孝武帝(~骏) 孝建(3) 甲午 454 大明(8) 丁酉 457 前废帝(~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景和(1) 乙巳(八) 465 明帝(~彧[yù]) 泰始(7) 乙巳(十二) 465 泰豫(1) 壬子 472 后废帝(~昱[yù])(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顺帝(~凖) 升明(3) 丁巳(七) 477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四) 479 武帝(~赜[zé]) 永明(11) 癸亥 483 郁[yù]林王(~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海陵王(~昭文) 延兴(1) 甲戌(七) 494 明帝(~鸾) 建武(5) 甲戌(十) 494 永泰(1) 戊寅(四) 498 东昏侯(~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和帝(~宝融) 中兴(2) 辛巳(三)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四) 502 普通(8) 庚子 520 大通(3) 丁未(三) 527 中大通(6) 己酉(十) 529 大同(12) 乙卯 535 中大同(2) 丙寅(四) 546 太清(3) *丁卯(四) 547 简文帝(~纲) 大宝(2) **庚午 550 元帝(~绎) 承圣(4) 壬申(十一) 552 敬帝(~方智) 绍泰(2) 乙亥(十) 555 太平(2) 丙子(九) 556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十) 557 文帝(~蒨[qiàn]) 天嘉(7) 庚辰 560 天康(1) 丙戌(二) 566 废帝(~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宣帝(~顼[xū]) 太建(14) 己丑 569 后主(~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祯明(3) 丁未 58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登珪) 登国(11) 丙戌 386 皇始(3) 丙申(七) 396 天兴(7) 戊戌(十二) 398 天赐(6) 甲辰(十) 404 明元帝(~嗣) 永兴(5) 己酉(十) 409 神瑞(3) 甲寅 414 泰常(8) 丙辰(四) 416 太武帝(~焘) 始光(5) 甲子 424 神(上‘鹿’下‘加’)[jiā](4) 戊辰(二) 428 延和(3) 壬申 432 太延(6) 乙亥 435 太平真君(12) 庚辰(六) 440 正平(2) 辛卯(六) 451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三) 452 文成帝(~濬[jùn]) 兴安(3) 壬辰(十) 452 兴光(2) 甲午(七) 454 太安(5) 乙未(六) 455 和平(6) 庚子 460 献文帝(~弘) 天安(2) 丙午 466 皇兴(5) 丁未(八) 467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八) 471 承明(1) 丙辰(六) 476 太和(23) 丁巳 477 宣武帝(~恪[kè]) 景明(4) 庚辰 500 正始(5) 甲申 504 永平(5) 戊子(八) 508 延昌(4) 壬辰(四) 512 孝明帝(~诩[xǔ]) 熙平(3) 丙申 516 神龟(3) 戊戌(二) 518 正光(6) 庚子(七) 520 孝昌(3) 乙巳(六) 525 武泰(1) 戊申 528 孝庄帝(~子攸) 建义(1) 戊申(四) 528 永安(3) 戊申(九) 528 长广王(~晔[yè]) 建明(2) 庚戌(十) 530 节闵[mǐn]帝(~恭) 普泰(2) 辛亥(二) 531 安定王(~朗) 中兴(2) 辛亥(十) 531 孝武帝(~脩[xiū]) 太昌(1) 壬子(四) 532 永兴(1) 壬子(十二) 532 永熙(3) 壬子(十二) 532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4) 甲寅(十) 534 元象(2) 戊午 538 兴和(4) 己未(十一) 539 武定(8) 癸亥 543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五) 550 。

五、五代十国到北宋的历史的演变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

五代又叫做残唐五代,唐代中央的权威最终倒塌之后唐的影响还在,唐朝的制度,尤其是节度使制度,衙兵制度还在,导致五代承袭了中唐以后“兵骄逐将,将骄逐帅”的纷乱,在这种情况下上层统治者逐渐反省,尤其是通过兵变上台的武将君主不断寻求一个能够压制武力,令军队受到控制的方法,最后终于在后周形成了禁军厢军的制度,经过赵大赵二的发展,最后演变成了宋朝的重文轻武的制度特征,而整个国家也从汉唐的外延特质,演变成宋朝的内敛,而由于先天的不足,导致马匹的缺少,令宋朝的军队也不同于以往任何朝代,完全构成了以弓弩占据绝大多数的完全防守型部队.。

六、【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指哪个时期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有时也称为“五代”,一般认为是公元907年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中国为止. 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五代十国一共73年. 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一般分为狭义与广义角度的两种解释.在狭义上一般理解为“五代十国”本身.在具体历史运用实践中,往往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使得定位与理解更为严谨,这就是广义上的理解. 关于名将:五代十国名将分别是:柴荣、郭崇韬、郭威、王建、王彦章、王晏球、杨行密、朱温、周德威打仗很猛的有: 当了皇帝的比如后堂的李存勖,后周的柴荣,还有几个如下:梁 刘隐:任节度使,封南海王.唐 王潮:威武军节度使,任将军.唐 刘旻:任讨捕将.谭全播:梁 节度使.后任吴国右威卫将军.唐 邓进忠:岳州刺史.张全义:梁 魏王.唐 齐王.唐 郭崇韬:招讨使.唐 吴漳:刺史,山南节度使.唐 王彦章(王铁枪):封开封侯,北面副招讨使.唐 王晏球:归德节度使兼背面招讨副使.晋 吴峦:复州防御使.汉 王峻:监军.平卢节度使.王景:周代时任凤翔节度使,护国军.唐 边镐:刺史,武安军节度使.留从效:唐 节度使,晋江王.王晏:汉 建雄节度使.周 武宁军节度使.韩令坤:周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宋 成德军节度使.至于名臣,五代十国历时较短,只有53年,名臣比较少,而且所谓的乱世出英雄在这个历史时期并没有得到诠释,个人认为,此时期基本没有什么名臣,或许后唐的郭崇韬、后周的王朴、冯道可以算吧.。

本文来源:http://www.kvc13.com/zhongguolishi/416233/

    上一篇:介绍十个历史人物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