蹀躞带

| 上古历史 |

【www.kvc13.com--上古历史】

蹀躞带

一、蹀躞带的历史

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而胡人的腰带是很有特色的,在腰带上附加了许多小环,可将小物件随身携带。当时的腰带使用带钩加以束缚,带钩以铜或镶金制成,腰带又以皮革制成,这种带式对后来腰带的演变起了很大的作用。《梦溪笔谈》对此作了详细的叙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带,胡服也……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愉悦、算囊、刀砺之类。”革带之上有金玉杂宝等装饰,此为北方民族所喜爱的服饰品之一。

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的。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既有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鞓上只缀方型带銙的玉带。隋唐时期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唐宋时期玉带就已经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规定有大带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一品官以下佩带刀子和?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品官佩银带。届时的玉带大多是双鞓、双扣、双铊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即玉带板缀在带套上。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官员的级别地位。

蹀躞带在北周宣政元年(578)若干云墓、隋大业六年(610)姬威墓都曾出土。 蹀躞带本为胡制。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石之类。其制本采自马上的秋根,为适应马上需要。蹀躞带自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 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开元以后,朝廷有新的规定,一般官吏不再佩挂。但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却更为流行,只是省去了原来的“七事”,改成了狭窄的皮条,仅存装饰意义,已无实用价值。

二、蹀躞带的系法

蹀躞带的皮带很长,使用时带尾需要绕到背后,铊尾可以防止皮带滑脱。

正规的系法为:

1、首先蹀躞带的小条应该是围在腰部侧后的。

2、正面扣好,带扣置于腹部右侧一掌宽的位置

3、带尾拉到背后

4、扭一下,向上塞进皮带

5、松手,铊尾自动下垂,完成,主带的铊尾正好朝外

因为蹀躞带最初的用途在于受环,环是悬物,物都是悬在背后,所以有带銙的一节在后面。

三、蹀躞带的起源是什么

蹀躞带的起源,其应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它不但是用以系束 袍服,还用来佩挂一些生产、生活使用的物件。

这就是蹀躞带上为什么有 带铐及铸上垂有小带的原因。陈国公主墓所出土的蹀躞带上除可悬挂物件 的带跨,还有方形的肇囊悬于小带挎上。

辽代的蹀躞带虽无贫富皆可用 之,但是封建等级观念还是不允许平民百姓和达官贵族一样的,所以才规 定五品以上“金玉带”,六品以下“银带”,八品九品“瑜石带”。 一般普 通百姓就应该用铜、铁带了。

这种封建制度,不但契丹人这样,就是中原 汉族和其它民族也是这样。另,同是贵族,但因官阶的高低,所用挎饰的 数量也不一样,如沈括所说的“天子必须以十三环为节”。

因辽史没有详 细记述从天子到臣僚们的带袴饰的数量,有待于以后出土的实物来证实 了。 《辽史•仪卫志》载:“文官佩手巾、算袋、刀子、砺石、金鱼袋;武 官軲碟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芯真,哕厥、针筒、火石袋,乌皮六 合靴。”

由上述可见,辽之官员,文官所佩的五种物件,武官所佩戴的七种物件,如果没有这样一种革带,还真是没法携带呢。 现在,对于辽代的蹀躞七事的全副装束实物已不能见到,只能从传世画作中来窥一斑,壁画中多表现日常生活情景,所以人腰部所佩物件很少,如辽庆陵壁画的侍卫只佩弓和小刀子;滴水湖辽墓壁画中的侍从只佩有小刀、鱼形饰、手巾等。

只有宋赵伯骑的《蕃骑归猎图》中的调箭人带上所挂物件较多。 (图36)这也说明,契丹人在平时虽系革带,但是平时不需用的物件并不都罗列悬挂而携带,只有在朝会时作为仪物和应用时才——挂全,如出猎、作战等。

正如《白虎通》所说:“男子有声者。示有兵革事”。

四、蹀躞带的系法

蹀躞带的皮带很长,使用时带尾需要绕到背后,铊尾可以防止皮带滑脱。

正规的系法为:

1、首先蹀躞带的小条应该是围在腰部侧后的。

2、正面扣好,带扣置于腹部右侧一掌宽的位置

3、带尾拉到背后

4、扭一下,向上塞进皮带

5、松手,铊尾自动下垂,完成,主带的铊尾正好朝外

因为蹀躞带最初的用途在于受环,环是悬物,物都是悬在背后,所以有带銙的一节在后面。

五、古代的带钩是干什么用的

带钩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山东、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屡有实物发现,史料也有记载。

由于带钩结扎起来比绅带更便利,逐渐被普遍使用,取代了丝绦的地位。至战国以后,王公贵族、社会名流都以带钩为装饰,形成一种风气。

带钩的制作也日趋精巧。它的作用,除装在革带的顶端用以束腰外,还可以装在腰侧用以佩刀、佩剑、佩削、佩镜、佩印或佩其它装饰物品。

南北朝以后,一种新型的腰带“蹀躞带”代替了钩络带,“蹀躞”不用带钩,而用带扣,带钩的作用便随之消失。常见的有:金银错带钩、黄金嵌玉带钩、包金嵌玉银带钩、金银错铲形带钩、嵌宝螭龙纹带钩。

六、古代腰带有哪些样式

新媒体编辑/ 新星 作者/ 楼昊杰(实习生)、新星 野史记载,明朝朱元璋时期的大臣们,能根据腰带的位置,揣测出朱元璋的心情好坏。

当朱元璋裤腰带一提,上仰到胸部,则说明他心情很好,反之,当他的腰带下垂到腹部以下,则表明皇帝要大发雷霆了。 朱元璋画像 我国古代的腰带,分为两类:一类以丝帛制成,称“大带”;一类以皮革制成,称“?[pán]带”或“革带”。

西周时期,由于皮革鞣制、染色等加工水平的局限,革带无任何装饰,通过革带两端的绦带系结来固定,方便性和舒适性都不理想。 先秦贵族的高级礼仪服装中,大带用以束衣,革带用以佩物。

由于革带结实,被用来悬挂玉佩环等比较重的服饰礼器,在革带外面缠上华丽的丝质“大带”,以遮蔽不好看的革带。 秦始皇着装示意图,革带和大带共同使用。

使用革带者,无论是鳄鱼皮还是小牛皮,在当时都会被认为是社会底层。东汉的《汉书·贾山传》有“布衣革带之士”句,颜师古注释为:“言贫贱之人也”。

同样是两条腰带,如果你将大带内穿,皮带外缚,还是会被古人疯狂diss。 代表华夏礼仪文化的汉服很好地传承了革带和大带的穿戴方式,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则发展出了实用性更强的革带。

不过,革带真正开始流行在南北朝。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写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这一时期,也是革带使用和发展的最高峰。 |你的皮带扣好丑,我拒绝和你聊天| 早在西周末期,革带上就已出现了“带钩”,取代了绦带,实用性大大增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行少数民族的服饰,其中就包括游牧民族喜用的革带。 革带及带钩示意图 人们逐渐发现,带钩在实用的同时,用来彰显身份也是极好的。

革带上配带钩在春秋时期成为了风尚。带钩对还是公子小白的秦桓公有救命之恩。

《史记?6?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国君之位,管仲提前埋伏去齐国继承王位的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机智的公子小白迅速装死,躲过一劫。 虽然实用性远不如今天的皮带扣,但是一条带有精美带钩的革带绝对是当时的装逼利器。

带钩种类繁多,在形状上有棒形、兽形、鸟形、人形、龙形、匙形及琵琶形,装饰纹样有鸟纹、兽纹、龙纹、卷云纹、几何纹、连勾雷纹、涡纹等。无论从造型还是材质,带钩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

?0?2?0?2?0?2?0?2?0?2?0?2 陕西宝鸡出图的水禽形金带钩 战国玉带钩 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说林训》记有:“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人们已经通过带钩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社会地位。

今时不同往日,男生系一条有着大Logo带扣的腰带,会被人认为俗气并疯狂diss之。 大Logo皮带 |腰不好就别用蹀躞带了| 西晋至隋唐时期,革带的功能、形制都趋于多样性。

唐宋文献中常出现的“玉带”、“金带”都属于革带,区别只在于革带上的装饰物材质。 唐《通典》对不同阶级的人应系何种腰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教文物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带?[kuǎ]:腰带上的装饰物,如玉、金、银等);四品,金带,十一???庶人服黄铜铁带,六?。”

当时武官还使用一种"蹀[dié]躞[xiè]带",“蹀躞”原意为小步快走,正符合佩戴者行走的姿态。直到宋辽,武官都流行使用这种腰带。

辽代蹀躞带及带?示意图 蹀躞带装饰物的下端还连着一个铰链,衔接着一个金属铸成的小环,专用于系佩刀、剑、磨刀石等物。《旧唐书·舆服志》中记录:“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真(用于雕凿的楔子)、哕厥(骨头做的解绳结的锥子)、针筒、火石袋等也。”

辽代陈国公主驸马萧绍矩墓出土的金蹀躞带 |古代没有高腰裤| 明洪武年间,官服使用的革带成为了辨等级的工具。为了使佩戴者显得气度大方,明朝官员的革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没有束腰作用。

由于革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革带是活动的,为了保持腰带平衡,佩戴者必须用手扶着,呈现出“撩袍端带”的样子。 明代官服示意图,“撩袍端带”为明代官员常使用的姿势。

关于腰带佩戴的位置,《礼记?6?深衣》早有记载:“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腰带下忌压到大腿骨,上忌碰到肋骨处,在肋骨和胯骨之间是为得体。

如下穿法对古人来说,是不够尊重的。 现代的高腰裤,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到明永乐年间,革带的形制因礼制需要而成为了定法。革带上装饰物的数量和位置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明《正字通》记载:“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3圆桃。

排方左右曰鱼尾(?尾),有辅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

明代标准形制革带示意图 明·玉花树腰带 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墓中出土的玉带,使用了14块和田玉,底部镶以金托,镂空雕出了翔于云间的龙。明初的革带绝大多数为素面玉带,就连万历皇帝使用的也都是素面玉带。

朱元璋用精美的玉带陪葬,在当时极其罕见,可见汪兴祖功高盖世。 汪兴祖墓陪葬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 |自称皇室后裔?掀起衣服看腰带!| 清代满人入关,为了强调皇室的尊贵,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尤其对于爱新觉罗这一宗族。

顺治十八年规。

本文来源:http://www.kvc13.com/zhongguolishi/415258/

    上一篇:琥珀的形成过程

    下一篇:周瑜死因